编者按: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,互联网已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进社会肌理,成为14亿中国人民获取信息、表达观点、参与治理的重要载体。正值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召开之际,我们特别推出“清朗之声”网络评论专栏,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培育积极健康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”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,聚焦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。本专栏精选的系列文章,既有对高校思政课与网络育人深度融合的思考,也有对全国两会“破圈”提案的解读;既回顾解放海南75周年的红色记忆,又展望自贸港建设中的数字机遇。我们期待,通过这些有筋骨、有温度、有态度的文字,推动形成“正能量充沛、主旋律高昂”的网络生态,携手绘制网络文明同心圆,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。
新时代的海南,在自贸港建设的宏伟蓝图下,不仅经济脉搏强劲跃动,更有一片由无数凡人善举、炽热心灵共同构筑的精神家园在蓬勃生长。它无声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、精神文明建设的深邃指引,也生动实践着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。这里,每一次朴素的援手、每一份真诚的善念,经由网络之桥的沟通与放大,都在琼州大地上汇成一股涤荡心灵、滋养灵魂的暖流。
去年寒冬,一条急促的消息在新海港建设工地的微信群中炸开:“紧急!琼州海峡对岸,有危重病人急需过海救治!”时间便是生命,一场跨越海峡的生命接力赛随即自发展开。港口调度人员闻讯争分夺秒协调渡轮;素昧平生的司机们主动让出绿色通道;寒风凛冽的甲板上,素不相识的人们自觉组成一道传递担架的“人墙”,用臂膀筑起生命之桥。当载着病人的救护车顺利登岸驶向医院时,那寒风中的“人墙”照片早已在网络上激起一片炽热的感动。这惊心动魄的瞬间,经由千万次指尖的传递与点赞,已凝成海南网络空间里一座不灭的精神灯塔。
而在海南岛深处,五指山茂密的山林间,一位黎族护林员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莽莽绿意。他用短视频记录下这片古老雨林的呼吸与律动——晨光中苏醒的桫椤、林间精灵般跳跃的海南长臂猿、雨后初绽的奇特兰花……这些影像悄然走红网络,成为人们心中珍视的绿色“宝藏”。他朴素的镜头语言无声诉说着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古老智慧,在喧嚣的网络世界里,为无数心灵注入了一股澄澈的清凉。
海南岛畔 ,还有更多暖流在奔涌不息:
指尖上的传承:文昌椰雕、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借助网络直播,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,每一次指尖的细致雕琢,都在屏幕内外传递着对民族根脉的深情守护。
云端上的坚守:三沙岛礁上的年轻建设者,通过微博展示碧海蓝天下平凡而伟大的坚守日常,那遥远海疆上的青春身影,在网络空间里定格成无言的家国情怀。
无声处的力量:普通网友自发组织的线上助农活动,为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,网络善念如涓涓细流,终汇聚成帮扶乡亲的实在力量。
网络文明建设,从来不是飘在空中的口号。它由无数个体用点滴行动汇聚而成。当新海港工友筑起人墙,当护林员举起手机记录自然,当传承人点亮直播灯光……他们每一次朴素的参与,都在为清朗网络空间添砖加瓦。这正如古人所悟:“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——个体的微光,经由网络汇聚 ,足以照亮整个时代的精神天空。
海南自贸港的航船正破浪前行,其精神高度与道德深度,恰由每一个平凡建设者、每一个普通网民的精神坐标所决定。让我们共同传递椰岛暖流中的每一份热忱,让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瞬间在网络空间里永远奔涌不息——每部手机都是一个正能量的发射塔,每一次鼠标点击都能汇聚成浩瀚星河。当亿万份指尖的微光彼此照亮,我们终将共同建造起一座属于新时代的美好精神家园,让正能量的暖流永远奔涌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壮阔航程之中。